



1968年底,12所接到任务,立即开始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关键器件研制工作。不到两年时间,12所成功研制超高频三极管、磁控管、速调管、开关管等器件,有效增加了测控系统的作用距离。
“这是关乎国家的头等大事,这是死命令,绝对不能因为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而影响卫星的发射,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,做出百分之百的合格管。”——12所时任所长高飞
1970年4月24日,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发射成功,卫星上的全部元器件、设备和材料,以及许多理论和技术难关的攻克,都是我国自己的产品和成果,12所科技工作者也为点亮这颗“明星”贡献出团结奋进的不竭力量。
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。1958年5月,毛泽东主席提出了“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也要搞人造卫星”的伟大号召。1968年底,12所接到任务,立即开始研制工作。不到两年的时间,12所成功研制的超高频三极管、磁控管、速调管、开关管等器件,顺利应用在从发射场到各测试站的雷达上,尤其是5公分信标磁控管在应答机的应用,有效增加了测控系统的作用距离。
当时国内没有能够生产符合研制需求的无氧铜厂家,12所只能从自己炼制开始,总工程师亲自组织土法冶炼,他们自己搭棚子、砌炉子,条件异常艰苦。300毫米见方的无氧铜料硬是用12磅的大锤手工锻打成各种零件胚料,直径80毫米的圆钢也是人手工锯。一些同志为了方便,还住在东直门外的马车店里,一住就是好几个月。
哪怕在这种条件下,全所干部职工也以拼命的追赶精神学习新知识,不论大学生、中专生还是工人,下班后都会去工学院或者文化班学到很晚。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直到现在都被人称道。
研制工作开始后,问题也逐一浮出水面。由于任务要求磁控管一定要能实现多站工作和编码应答,同时整管体积还必须要小,那么带来的问题就是电极之间的距离尺寸也极小。因此,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成品率,必须要严格控制制管工艺。但是当时的制管水平还存在稳定性差、调谐范围不够、寿命不长等问题。眼看着国外仿佛毫不费力就可制出同轴磁控管,稳定度提高两个量级,调谐范围提高5个百分点,寿命成倍增加,说不眼红是假的。
12所科研人员下定决心,拼了命也要攻下这一关。在那之后就是长年累月的通宵达旦,大家聚在一起,随时召开测试结果讨论会、解剖现象分析会、改进方案研讨会,一个方案接着一个方案,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,直到研制出符合工程要求和预期的磁控管。
为了早一日实现任务需求,全所上上下下都在集中力量打攻坚战、歼灭战。1970年4月的一个晚上,卫星发射场中用于卫星轨道精密测量和跟踪的雷达上天线开关管,突然发生故障,科委首长限令几天内必须送新管到现场,确保卫星按时发射。这真是万万火急呀!时任所长高飞同志连夜挨门串户敲门找人。他动员大家:“这是关乎国家的头等大事,这是死命令,绝对不能因为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而影响卫星的发射,必须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,做出百分之百的合格管。”经过36小时的昼夜突击,科研人员和技术员终于顺利做出三支合格管,高飞当即派技术员夏幼媛携带管子乘机送往基地。
未过几天,就传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,听着卫星上传来《东方红》的音乐声,全所上下欢欣鼓舞。
这次卫星的成功发射,12所有很多人立了二等功、三等功。中央首长在天安门检阅时,12所代表夏幼媛接受邀请,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。1970年5月1日,加工车间工段长顾大元同志作为12所代表受到毛主席、周总理的亲切接见。这是12所人的光荣和自豪。
时隔50多年,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这颗明星,依旧在夜空中与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遥遥相望。从“东方红一号”到北斗导航、从“长征”运载火箭到“神舟”载人飞船,k8凯发(中国)天生赢家·一触即发用“两弹一星”精神,印证了“中国人不仅能搞得成,还能搞得好”的事实,12所科技工作者也在中国由大向强的航天征程中,用行动续写着无上荣光。